中国纺织网 - 纺织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纺织行情 | 市场行情 | 纺织新闻 | 纺织贸易 | 最新采购信息 | 行业研究 | 家纺图文 | 政策法规 | 纺织科技 | 化纤专区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化纤专区 > 我感受到一种别人很难体会到的乐趣——记荆楚纺织非遗研究学者叶洪光
F.biz | 商业搜索

我感受到一种别人很难体会到的乐趣——记荆楚纺织非遗研究学者叶洪光

信息来源:1textile.com   时间: 2021-06-14  浏览次数:6

  6月12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叶洪光带领团队,前往上海参加“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为了宣传推广荆楚纺织非遗项目,他一直忙碌着。

  洪光(右二)及团队(6月12日摄于上海)

  叶洪光,1971年出生于仙桃市一个普通家庭,199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2002年北京服装学院硕士毕业,随后出国攻读博士,是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

  早些年叶洪光下乡搜集土家织锦(二排中间)

  1992年,叶洪光读本科时期,跟随专业老师一起去云南、贵州等地写生,第一次了解云贵地区的织锦、刺绣,那时当地人并不关注,很多都被老外收走了,叶洪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读书期间,他一有机会下乡采风,就会去当地老百姓家里零碎地收些绣品。参加工作后,他带着学生下乡写生,了解多地的传统刺绣技艺。2009年11月,其恩师陈明珍因病逝世,临终前嘱托他将土家织锦的课题研究做下去,此后,他便开始正式投入精力,系统地做荆楚纺织非遗项目。多年来,他的脚步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翻山越岭寻找民族织绣,将自己的工资用来买手工织绣的旧衣服,用作研究,与人分享。

  湖北恩施来凤土家织锦传承人唐洪祥(右一)

  叶洪光:“我回国的时候基本上身无分文了,当时我一个人在武汉,暑假就在抽屉里面到处找那个硬币,就是想一个星期怎么过下去,发工资了还有所好转。当时到黄梅蔡山村,那个时候看到很多传统的黄梅挑花,我知道它的价值,因为现在这个传统的手工艺头巾、鞋子,都很难找到了。当时,我就想把这些东西都收过来做研究,手上的钱就收了一点点,当时大概也就100、200,过了几年去其他的传承人那里去看,这个方巾都标5000、6000,现在更贵了,现在没有了。”

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主任叶洪光(左一)

  叶洪光和团队多年潜心研究,随着武汉汉绣、黄梅挑花、阳新布贴、红安绣活入选国家非遗名录,各方对传统纺织手工艺越来越重视。2013年,武汉纺织大学获批成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叶洪光任中心主任。

  

  在武汉纺织大学的图书馆4楼,别有洞天,这里是“荆楚纺织非遗馆”所在,展示着一千多件荆楚纺织非遗收藏,部分传统纺织技艺濒临失传。叶洪光介绍:“南边是国家级的刺绣馆,2015年国家发改委资助1000万场馆建设。它是鄂东民间挑补绣,就是黄梅挑花、阳新布贴、红安绣活加上汉绣,4个国家级的刺绣项目。北边有刺绣类、省一级的,有土布就是棉麻纺织技艺、天门蓝印花布和武汉的传统生物植物染,还有一个就是服饰民俗类,加上英山的缠花,基本上就集中在4楼的馆里面。”

  武汉纺织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冯泽民教授(左一)

  在他的带领下,武汉纺织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专家团队长期致力于荆楚非遗的调查研究。团队冯泽民教授30多年来一心扑在汉绣文化研究上,出版38万字《荆楚汉绣》,填补了汉绣研究领域的空白。叶洪光说:“传统手工艺,我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很内涵的东西,发现它的美在哪里,也离不开了,越显越深,而且能带动很多人来做,前赴后继,我们这些老师都跟着我来,从来不讲条件,包括这些传承人也是的,彼此都非常尊重。她们对这个技艺的了解,我们通过她们来挖掘这些传统的手工艺,我们得到了很多的滋养,我们再去帮助她们进行创新、进行延续,我们共同来做。”

  洪光和阳新布贴传承人交流合影

  学历偏低,见识有限,纺染织绣类非遗传承人们往往怀揣一身好手艺,却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多年扎实地调研,叶洪光深知传承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说:“就说阳新布贴,我在10年前看的时候,我觉得补贴要完蛋了,因为他们把它做到墙上去了。它不是在墙上挂的东西。他们没有创新设计的能力,让它回到我们的生活中间来,我们的专业就是做这个事,我们去研究它,去把它的技艺跟时尚的设计结合。”

  班合影(2019年摄于武汉纺织大学)

  2015年起,叶洪光率先在高校开办传承人培训班,邀请传统纺染织绣类非遗项目的国家级和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及从业者,到高校“深造”,教他们将汉绣和现代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让汉绣进入生活。2017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群(汉绣)研修班被文化和旅游部赞为“样板”。

阳新布贴传承人群研修班教学现场

  叶洪光:“她们在这里学习,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她们享受了高校的教育资源,把过去不太了解的,比方说汉秀,你要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要知道汉绣的来龙去脉,汉绣的艺术特点,汉绣的保护传承。有些学员回到她们的家乡,她们带动了村里面的这些妇女做传统手工艺;她们自己在网上教其他的学员来学习湖北的刺绣。她们进行创新,产品卖得很好,有收入了,又把技艺延续了,也是在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带动更多人来从事这个技艺,这就是,我们达到了这个目的,也达到了知其所以然这样的一个目的。”

  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精彩花絮

  2018年,叶洪光带领非遗研究中心设计团队以“挑绣之韵”为主题,在北京恭王府参加了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40余件(套)由其团队与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学员牵手合作的优秀非遗服饰作品,让人大开眼界,不禁感叹楚文化富于想象的表现手法和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更对“传统工艺+设计力量”的新型文化生态模式竖起大拇指。

  “挑绣之韵”主题团队集体合影(2018年摄于北京恭王府)

  他说:“我每年把传统的手艺带一个项目到北京,在恭王府这种展示的平台、景山公园、天坛去展示,我们把这些手艺人、织布的婆婆,把她带上中国最高的舞台,我在这个舞台上谢幕的时候我去介绍她们,我不是介绍我自己,我介绍她们,她们很感动。”

  阳新布贴等传统手工艺结合时尚的设计和产品开发(部分)

  2019年、2020年,叶洪光两次带领团队在湖北阳新县开展了阳新布贴非遗传承人群培训,通过时尚的设计和产品开发,将传统的阳新布贴重归大众视野和日常生活所需。小到婴儿用的口水兜、针线玩具、鞋帽、披肩,大到衣裙、茶巾、抱枕、床品,样式精美、花纹别致、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色彩搭配和设计的图样也是相得益彰,十分讨喜。

  

  叶洪光介绍:“这也是文旅部提倡的开展整建制的这种探索,就是在这个项目所在地来进行整建制的培训。在阳新布贴的保护地,为了方便他们传承人,有妇女、下岗女工、退休的女工这一类人,能够学习阳新布贴的技艺、创新,同时她们可以兼顾家里的家务。这样的一个举措,效果非常好。”

  2021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硕士毕业生和导师叶洪光合影

  在非遗馆的5楼,单独展示着阳新布贴研发多年来与非遗传承人群、院校设计师们的创作成果,他津津乐道地介绍道:“我们现在说的‘0浪费’的概念,节俭,通过布贴来实现。你看,把传统的阳新布贴、‘涎兜兜’的牡丹、荷花的的图案,做在现代的服装上,用了阳新布贴的技艺、最传统的文样,用我们现代设计的一些时尚的手段来解决传统工艺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2021年汉绣嘉年华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今年五一期间,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暨湖北·武汉文化和旅游消费月”系列活动中,叶洪光团队师生受邀参加,并将“汉绣新裳”主题的非遗服饰、再次以创新的方式带到了武汉大街小巷、各大文旅地标,走进绿水青山,走进人民群众之间,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18年非遗传承人群民间挑花培训班结业合影

叶洪光团队开展“非遗进社区”系列帮扶活动

  “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汉绣走进武汉西藏中学

  非遗传承创新功勋模范人物叶洪光(右四)

  谈到传统刺绣手工艺是否也存在着时尚的轮回,叶洪光说道:“越是在社会的这种高度发达、高度的文明,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传统的这些文化,(人们)对传统的记忆,越是显得珍贵,我们会再度把它拉回我们的生活中间,跟我们每天都在一起,滋养我们的心灵。就像我每天在这里,感受到一种别人很难体会到的乐趣。”

  采写/播音:黄瑞雪

  图片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琬玉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纺织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