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业正在洗牌。
今年10月,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推出14种工业互联网应用产品,并宣布2014年公司开发的Predix新软件平台将向第三方用户和软件商开放。距离GE首次抛出工业互联网概念已过去一年多,而GE也早已凭借去年发布的10个工业互联网产品,获得2.9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订单价值达4亿美元。
这并不是GE一个人的狂欢。工业4.0、智能制造、无人工厂,这些新概念正在引爆制造业的下一场革命,现在,全球工业系统开始与大数据、传感技术以及互联网相融合,希望将人、机器、信息紧密联系起来,铺成一张巨大的网络。
国内的制造业也嗅到了新工业时代的味道,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开始被从业者摆在案台的显眼位置。他们开始纷纷去经历转型的阵痛,注重互联网、机器人在企业中的渗透。
然而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目前大多数企业更愿意将大量精力投放在销售端,也就是运用电商平台或其他互联网手段进行销售行为上,却忽视了互联网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双11、电商大战将B2C电商推向了繁荣的顶峰,B2C电商在人们慨叹电商改变消费方式的唏嘘之声中迸发蓬勃的活力。可惜的是,繁荣背后不容乐观,这些驻扎在阿里巴巴或者其他电商平台上的商家,其中不乏传统制造业的网络销售终端,仅仅是将销售终端搬到了网上,并没有改变其传统的生产制造方式。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虽然包裹在互联网外衣之下,却依然是运用传统生产模式进行制造的传统企业。
互联网化应该贯穿从采购、生产到销售整个制造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在链条中,相对于销售端来说,互联网化的供应链管理则显得更为重要。众所周知,企业很难在在销售方提高1%的利润,而在采购环节降低1%的成本则非常容易。对于企业来说,先进的、互联网化的供应链管理已成为最先能在互联网化进程中获利的一环。
现在,一些大型制造企业搭建了公司内部的采购平台,在平台上发起采购信息,询价比,进行二维码收货和付款。这种在线平台采购方式解决了由来已久的熟人效应问题,做到了公开透明,但却离互联网化越来越远。因为公司内部的封闭的管理平台能做到的只是将管理流程化、便捷化、统一化,而非云端化、大数据化、互联网化,获得的数据仅仅是与本公司合作过的几家合作伙伴。真正的互联网化一定是与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结合,获得的是海量数据,并要对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客户合理匹配、智能推荐。那么,真正的互联网供应链管理,应该是一个云平台。
在这个云平台上,采购方可以看到所有供应商的信息,需要的零部件只要进行采购信息的发布,就会有大量你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供应商来进行竞价,而所有供应商都有一个评价系统,企业可以根据各个供应商的评价来判断是否想跟其合作,同时,在采购结束后,企业也可以给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评价,每一个评价都将为被下一个需要采购的企业提供参考,这就类似于目前B2C和C2C消费类购物平台的评价系统。
采购商可以进行在线订购、招标信息发布、询比价、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在招标过程中,甚至可以通过采购平台的自动匹配、智能推荐功能,获得更多符合条件的供应商进行投标,做到货比三家。同时,采购平台应为采购企业提供以真实交易为核心的电子商务诚信服务,对资质认证、经营实力、交易规模、交易评价、合作企业数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诚信公开。这样一来,运用采购平台进行采购管理,将会令采购更快捷、高效、安全。
当然,也许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愿意将自己的采购信息公之于众,那么这个云平台,应该是一个混合云平台,也就是说,一些不愿意公开采购信息且可以独立运营平台的大型企业,可以将这样一套混合云平台系统安装到自己的公司内部来,进行自主的运营和管理,只在需要供应商信息时,再通过公有云进行查询和评价。而一些小企业,也许并没有更多的资源和人力做平台运营,那么也可以完全在采购平台的公有云上进行采购工作。这种通过混合云采购平台进行采购,甚至进行全生命周期的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在目前互联网渗透到各行各业的今天,无疑将成为未来的趋势所在。
如今,互联网思维无处不在,云计算、大数据、电商、智能制造、信息化等已成为传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锋利武器。不转型,则落后,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已呈不进则退,箭在弦上之势。(罗青)
作者简介:罗青先生,必联公司联合创始人、互联网招投标采购领域专家,对工业互联网,工业4.0领域有深入研究,是我国B2B领域企业采购买方驱动”商业模式的开拓者。罗青先生长期从事于互联网企业智能采购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整体规划、建设及持续的运营和优化,在罗青先生的带领下,必联网年均项目数量约15000个,年中标金额约2000亿。到2014年,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为数十万大中型企业提供了招标采购全程服务,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过半数,国内大型集团企业和上市公司达数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