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网 - 纺织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纺织行情 | 市场行情 | 纺织新闻 | 纺织贸易 | 最新采购信息 | 行业研究 | 家纺图文 | 政策法规 | 纺织科技 | 化纤专区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纺织行情 > 山东纺织业:困局里期待新生
Q.biz | 商业搜索

山东纺织业:困局里期待新生

信息来源:1textile.com   时间: 2012-08-07  浏览次数:533

    今年上半年,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依旧低迷,纺织业延续2011年以来的交困局面,企业处于微利状态,纺织业或将迎来大洗牌。
    8月2日,运河经济开发区的某纺织企业厂房内异常清冷。过去,这个企业忙得连周末都不休假,现在由于没有充足订单,公司已早早安排工人放假,一周7天只开工3天。
    “纺织行业已经差到了极点。”该公司负责人语露伤感地向记者喟叹道。这家成立于1993年的棉纺织企业,20余年来从未遭受这样的寒冬,“比08年经济危机有过而无不及”。
    不止这一家,记者在多地纺织企业调查,都能够感受到纺织行业内部弥漫的悲观情绪。纺织行业寒风凛冽,中小型纺织企业开工率不足一半,即便开工的,多数也只在苦苦保本支撑。
    夏津县某小型纺织企业老板望着库房堆积如山的库存欲哭无泪。往常,这家小企业的库存也就是50吨左右,如今库存已高达200多吨,最夸张的时候达到300多吨,超出正常时期的6倍。
    “形势逼人,前景渺茫。”天润纺织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用8个字概括了当前纺织企业的处境。在他看来,这次纺织行业的危机“周期长到遥遥无期,令人不寒而栗,棉纺织行业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局面。”
    终端市场需求依旧疲软
    早期,劳动密集程度极高的纺织业享尽国内人口红利,发展势头高歌猛进,堪称中国出口产业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三分天下有其一”。
    趁着这股东风,产棉大市德州的大大小小纺织企业也曾风生水起,发展迅猛,仅天润纺织有限公司就在全国开了8个销售办事处。
    然而,随着2010年下半年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出口退税调整等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纺织行业形势急转,直至迎来“残酷无情的危机”。
    上半年,天润纺织有限公司8个销售办事处订单不同程度下滑,“机织、针织企业的订单少之又少。”
    “下游消费不足,终端产品出口增速放缓,传导至上游造成了棉纱价格疲软,价格下滑,但对棉纱的要求反而日趋严格。销售减少,库存量增加,积压的产品又加大了资金周转难度,企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天润纺织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细数着棉纺织企业的种种无奈。
    某专业从事生产针织服装的企业总经理亦有同感:“今年1到4月份,我们的市场订单较往年减少了,公司实际生产量是100万件,比去年同期少产了30多万件。客户的要求也在提高,定制的款式多样化、小批量、工艺复杂。”
    纺织业疲软的市场需求在进出口贸易上表露无遗。中国纺织总会相关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国际纺织业市场延续去年以来的萧条,棉纺织出口负增长趋势自去年以来至今未改,我国棉纺织品在欧美日等发达体的市场占有率有减少趋势。
    遭受内外夹击的压力
    坐落于乐陵市的华乐集团,过去,年产高档高支纱达2.3万吨,占国内份额的15%左右,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韩国、德国、印度、越南、俄罗斯等国家,然而,今年上半年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很少接到大订单,都是一些中小订单。”该企业负责人说。据他分析,目前企业订单减少的原因,除了国内外消费市场低迷外,最关键的是成本优势的丧失。
    去年6月份之前,国内棉花价格一直低于国外棉花价格,最大差价曾达到8600元/吨。然而进入2011年下半年,国内外棉花价格出现倒挂,国内棉花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差价最大时超过了4000元/吨。
    “我国的棉纺织企业承受着高成本压力,其棉纺织品在国际中低端市场已经不具备价格竞争力。东南亚、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反而凭借低成本原料优势与我国企业争夺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国内的不少纺织企业,也转向采购海外棉纱,导致国内纺纱企业的订单骤减。”德棉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如是分析。
    除了原料成本的因素,令许多纺织企业发愁的就是人工费的增长。
    40岁的陵县籍工人宋立琴在德州一家纺织企业工作近两年,在普通一线的她,工资每月能够拿到2400元左右。
    记者向多家纺织企业求证得知,宋立琴的工资并不是个例,目前棉纺织企业职工的工资几乎都在每月2000元以上,加上社保和各项费用,有工人甚至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比印度等国家多支出1倍以上。”某纺织企业负责人说。因此,本就利润微薄的国内纺织企业,每月的盈利更是微乎其微了。
    这样,较高的原料成本和较高的制造成本,使国内许多企业无法参与国际竞争,大量订单被新兴纺织国家抢走。
    更让纺织企业忧虑的是,在国际市场销售不畅的情况下,国内许多企业纷纷出口转内销,但是国内市场根本无法消化30年来严重过剩的纺织产品,国内市场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
    眼下,国内纺织企业经受着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双重夹击。
    “大家都挤在同一个独木桥上,如果没有好的措施,谁也难逃厄运。”天润纺织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如是说。
    接别人做不了的活儿
    因新型纤维纺织而蜚声国内的陵县,不大的县城却密布着百余家新型纤维纺织企业,其中规模以上新型纤维纺织企业有30余家,生产能力120万锭,产能占全国同行业的30%。新型纤维纺织品种更是达到了30多个系列500多个品种,涵盖了市场上九成以上的品种。
    在这里,曾诞生过一个被业界称为“宝鼎现象”的行业传奇:2008年,传统纺织业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内外交困,然而,较早涉足新型纤维的宝鼎纺织却先后开发出竹纤维、牛奶纤维等20多种新型纤维,成为浪莎、七匹狼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原料基地,产品出口欧洲、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吨纱利润是一般纯棉纱的3倍多,逆势增收36%,
    但是,当下这一轮的纺织行业寒流,却也让新型纤维纺织企业明显感到了压力。
    陵县盛泽特色纺织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7万锭生产规模的新型纤维纺织企业,生产的绿赛尔、圣麻系列纱线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8月1日,记者刚踏入盛泽纺织有限公司的大门,就听到了厂房里传来的轰隆隆的机器运转声。该公司生产技术科科长邱洪军却说:“虽然新型纤维纺织企业开工率不低,但是订单已经明显不如原来好了。”
    “现在的订单量小、品种杂,交货期很紧,很多客户恨不能直接走现货。”邱洪军告诉记者,现在国内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因此现在即使别人不愿意做或者做不了的活儿,我们也照样接单。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订单小而杂,反映了纺织品采购商对未来市场走势的把握不足,因此不敢贸然下大量订单,只用小订单进行试探,避免市场波动殃及自身。
    量小品种杂的订单无疑给纺织企业的管理带来额外成本,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纺织企业的生产技术部门。范红霞是恒丰纺织品有限公司生产技术处的处长,在纺织行业从事技术工作近20年的她从来没有感受到如此巨大的压力:上半年,“改纺”一词几乎成了她的“口头禅”,仅7月份一个月,车间“改纺”高达836台次。
    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企业为了保持开工,就必须接小“订单”。订单小,反馈到生产环节,意味着车间必须频繁“改纺”。“改纺频繁,既增加了清洁难度和出错概率,又影响产量和质量,对管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范红霞表示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是她同时也承认:“对我们来说,虽然小单子不好做,但是有单子做就已经很满足了。”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纺织网证实,仅供您参考